罗戈网
搜  索
登陆成功

登陆成功

积分  

直击全国两会:绿色低碳36个提案大盘点,看看有哪些改变你我的未来

[罗戈导读]两会上的代表们纷纷围绕绿色低碳议题提交了诸多富有洞见和实践价值的提案。

2024年全国两会正在召开,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报告着重指出,将以深入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指导,协同推动降碳减排、污染防治、生态扩容和经济增长。

在经济领域,我国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城乡建设的绿色转型,全面贯彻节约战略,加速关键领域的节能节水改造,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犹如一份时代宣言,再次高调强调了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坚定决心与务实行动。           

与此同时,两会上的代表们也纷纷围绕绿色低碳议题提交了诸多富有洞见和实践价值的提案。有的代表关注核能、氢能等能源在绿色低碳政策体系中的定位,从政策法规与顶层设计、产业生态应用等方面提出建议;有的针对企业绿色发展,对于特定行业如汽车、钢铁、石化等行业,分别提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新型储能设施、推动负碳纤维产业化发展等建议;有的则从低碳技术与产业应用,提出相应的建议;有的针对“双碳”人才短缺的问题,提出了从顶层设计、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模式改革、校园文化熏陶和就业服务体系等多个层面进行改进和完善的系列建议。    


一、碳市场建设与完善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针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政府将稳健有序地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与核查能力,搭建完善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并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不少代表也在碳市场建设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加快推进全国性碳市场体系建设

但当前我国碳市场存在支撑碳市场的各类法规和配套制度仍待建立健全;各地碳市场的差异性对统一全国碳市场形成挑战;碳金融市场体系亟待健全,产品服务相对单一等问题。为此,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杨智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完善碳市场法规体系,制定长远规划,强化总量控制与碳价信号作用,驱动企业低碳转型;二是加强碳市场功能平台建设,推进碳清算所组建,保障交易顺利进行;三是推动碳金融发展,纳入绿色金融体系,明确市场准入,丰富碳交易品种,支持上海、武汉等地试点创新;四是构建完善的碳排放数据体系,纳入金融信用信息系统,提供企业节能减排数据支持;五是积极参与全球碳市场规则制定,对接国际减排机制,同时完善国内碳交易市场机制,促进我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扩大自愿减排交易范围,进一步健全完善碳市场          

在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仁贤也提到全国碳市场所面临的挑战,比如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虽已重启,但CCER方法学的发布数量较少,大量碳减排项目未参与碳市场;控排企业可使用CCER抵销碳排放配额清缴的比例较低,市场主体参与碳市场自愿交易的积极性较差,碳市场活跃度偏低;国内绿电、绿证市场与碳市场脱节,需求潜力激发不足。

因此,曹仁贤建议,一是扩大自愿减排交易覆盖范围,积极鼓励民间市场主体交易;二是坚持碳市场制度的守正创新,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国碳市场;三是适度提高全国碳市场控排企业每年可使用CCER抵销碳排放配额清缴的比例,加强绿电、绿证与碳市场的衔接。

完善碳排放管理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李书福指出,我国碳排放总量大、减排过渡期短,面临巨大挑战,而企业碳管理意识较弱,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虽已启动,但覆盖面窄,交易活跃度低,与欧盟碳市场相比存在流动性不足、价格偏低等问题,未能有效激发企业减排积极性。

李书福建议:完善碳市场管理运行机制,优化配额发放和履约机制,创新碳金融产品,激活碳市场交易,提高企业减排动力;多元化碳交易产品,重启自愿减排项目申报,引入碳期货、碳远期等产品,扩大市场参与者,提高市场流动性;在“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逐步将更多重点碳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同时考虑纳入非重点行业;全面普及碳标签和碳普惠制度,引导全社会践行“双碳”责任,推动低碳消费和创新创业。

此外,李书福特别关注商用车碳排放问题,他建议借鉴乘用车积分机制,以全生命周期减碳为目标,创新设计并分阶段实施商用车碳积分管理办法,以促进商用车产业低碳转型和新能源商用车发展,同时兼顾智能驾驶、绿色甲醇液氢等新兴技术的结合应用。”

推动国内碳市场与欧盟“碳关税”互认

去年10月,全球首个“碳关税”即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开始试运行,将于2026年正式实施。应对欧盟碳关税,全国人大代表、中天科技董事长薛济萍建议:一是与欧盟保持“碳关税”沟通协商,积极推动国内碳市场与欧盟“碳关税”互认,把碳税留在国内,提升中国碳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二是鼓励构建绿色供应链,从源头上减碳;三是提高国内咨询机构国际认可度;四是加快完善国内碳市场,扩大国内碳交易行业覆盖范围,建立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完善碳交易市场法规制度,强化碳市场运行监管机制,夯实碳市场运行基础;五是引导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制造业碳足迹与国际衔接互认

我国制造业在实现“双碳”目标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同时也面临着供应链全链路贯通困境、国内行业碳数据库缺失以及供应链低碳转型压力等问题。在关于加快建设制造业绿色低碳供应链的建议中,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强调了以下几个核心要点:加快建立制造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推动国际衔接与互认;支持打造绿色数字化供应链系统,实现供应链内协同联通;探索建立绿色电力全国交易机制,促进链主企业引领供应链绿色转型。

建立健全绿电抵扣碳排放机制         

尽管我国已提出“双碳”目标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但目前尚无全国统一的绿电抵扣碳排放政策,导致企业在购买绿电时付出额外成本却无法有效抵扣碳排放,影响企业积极性,也不利于国际市场对我国绿电的认可。

全国政协委员、中海炼化大榭石化副董事长王志良提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生态环境部应加快出台相关政策,允许绿电消费抵扣碳排放,明确控排企业在碳排放履约时购买绿电的折算规则,并及时更新电网排放因子,将已交易绿电电量排除在外,以提升我国绿电的国际认可度。此外,建议三部委加强跨部门统筹协调,组建专题工作组,邀请业内专家参与,共同研究并解决绿电抵扣碳排放政策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绿电在实现降碳目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绿色能源与产业应用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我国将持续深化能源革命,有效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全力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具体措施包括大规模开发风电光伏基地、优化能源外送通道布局,推广分布式能源应用等,各政协政协委员也纷纷提出了他们的建议。

绿色能源与交通低碳转型

多份提案都紧密围绕交通领域的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致力于推动整个交通行业的能源消耗结构朝着更为清洁、低碳的方向转变。

1、加快推进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党组书记兼省铁路办主任吴永宏指出,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以及众多的港口、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具备巨大的清洁能源开发潜力。然而,交通运输行业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高达90%,绿色转型压力大,急需优化用能结构。近年来,江苏积极推动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已在交通基础设施上安装超过231兆瓦的光伏、风力发电设施,但实际工作中仍面临跨行业、多部门协调难题,以及新能源设施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相关技术和标准不健全等问题,导致项目审批和建设周期延长。

为此,吴永宏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国家相关部门应明确主体责任,构建联动工作体系以打破体制壁垒;其次,尽快制定并完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支持政策,包括明确项目管理要求及在土地使用、资金支持、消纳指标、电网接入、上网电价等方面提供保障措施;最后,国家和行业层面应加快编制“交通+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技术标准规范,建立起包括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安全环保、运营维护、碳排放监测核算等环节在内的全方位技术标准体系,以推动交通与能源深度融合发展。

2、加快推进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

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对于民航业降低碳排放至关重要,因其环保性能显著且符合安全标准,全生命周期排放量较传统航油至少减少10%。。鉴于我国在资源禀赋上的优势,发展SAF产业有望催生千亿级战略新兴产业,并成为全球民航业竞争的新焦点。我国在《“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中明确提出,至2025年要使SAF累计消费量达到5万吨。尽管我国在SAF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顶层设计不足、协同机制不健全、技术创新有待加强以及国际话语权较弱等挑战。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前民航局局长冯正霖建议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强化政策协同,形成工作合力;二是根据技术能力和资源条件,合理规划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技术发展重点和供需规模,构建自主可控、多元化供应、稳定充足的可持续航空燃料产业体系;三是加大技术研发力度,积极开展SAF在国产飞机和发动机上的应用技术攻关及商用试点示范;四是通过国际合作提升我国在全球航空碳排放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借助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推动中国SAF技术、标准、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

3、加快构建船用绿色燃料供应链

为响应“双碳”目标及IMO减排措施,航运业也在加大实现低碳、零碳的绿色燃料路径探索。从国际航运业的脱碳路径来看,采用绿色可再生能源逐步实现行业碳中和已是全行业共识,尤其是绿色甲醇已被越来越多的航运企业采用,作为阶段性减排重要举措。

全国人大代表、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油运库船长倪迪建议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支持航运企业构建船用绿色燃料供应链,保障绿色燃料供应,提升产业链安全性,并鼓励央企、地方企业合作,形成成功案例。同时,推动绿色金融,降低融资成本,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到新能源供应体系中。更为关键的是,我国应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依据国内企业实际需求,引领绿色航运规则制定,确保在全球绿色转型中占据主导地位。

绿色能源产业

  • 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光伏是推动能源转型和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我国光伏行业的市场规模、技术水平、生产制造、产业链完善程度全部为全球第一。2023年上半年,光伏装机总量超越水电,成为我国第二大电源。今年两会也有不少关于光伏的提案。

1、构建链主企业引领的光伏产业生态圈

全国人大代表、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关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他认为,在看到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光伏企业无序低质化扩产、配套体制机制不完善、大批资本主体盲目进场等现象,行业亟需从“铺摊子”转向“上台阶”的发展模式,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

他主张,通过工信部主导制定长期发展规划,构建3-5个以链主企业引领的光伏产业生态圈,优化资源配置,引导企业间协同合作,通过并购重组、创新联盟等方式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并鼓励企业聚焦前沿科技、国际标准、全球化布局等方面,以巩固和提升中国光伏产业的世界领先地位,力争孵化培育一批中国光伏企业跻身世界500强。

2、支持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光伏电站投资

在光伏装机逐年大幅增长的同时,民营企业获得指标的比例却在逐年降低,市场份额逐年萎缩。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刘汉元主席建议支持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光伏电站投资,助力我国“双碳”目标落地。

3、推动发展设施光伏农业

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聚焦光伏与设施农业融合发展,提出解决土地资源紧张问题,建议政府多部门协作,出台政策扶持设施农业光伏发展,改善农村电网设施,支持小规模农光项目接入,同时也提出加快建立户用光伏参与绿证绿电市场机制的建议。   

4、推广光伏与建筑一体化

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认为在光伏度电成本持续下降的当下,经济性、清洁性、能源都决定了光伏将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选择,提出出台农村光伏建筑规划标准,推广光伏与建筑一体化,以填补乡村绿色建筑规划空白,推动高质量光伏产品的广泛应用。

5、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分布式光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应当在低碳转型与能源结构优化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主席王冬胜,就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分布式光伏发展等议题提交了相关建议。他强调政策层面的统筹规划,完善光电数据,推动光伏商业化运作,建立政企银合作融资平台,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为分布式光伏项目提供便捷、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和保险保障。

6、推广沿海滩涂光伏

相比于陆地光伏,沿海滩涂光伏具有发电量高、土地占用少等特点,能够实现能源的高效转换利用。全国人大代表、中天科技董事长薛济萍认为,在东部沿海滩涂发展光伏产业,是解决我国可再生能源供给和需求不平衡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够有效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但目前发展沿海滩涂光伏必须处理好占用湿地等问题,需要从政策明确湿地占用管理的政策要求,进一步完善不同等级、不同类型湿地占用的具体管理办法。          

  • 氢能产业全面发展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氢能作为前沿新兴产业首次被提及,《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近年来,氢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国家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规划氢能产业发展方向,但氢能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

1、加快氢能行业相关标准制定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的建议聚焦于加快氢能产业的发展,他提出要推动氢能示范城市群扩容,尤其是在具备资源优势、应用场景和产业链基础的地区,加速“以奖代补”政策落地,促进氢能规模化应用。同时,他强调应推动国家层面加快氢能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发布,组织行业专家制定并发布行业标准,为氢能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加强氢能行业基础设施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美锦能源董事长姚锦龙提出,一是完善政策法规配套措施,推动氢能融入国家能源体系;二是加快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全国统一的加氢站规划、建设和审批办法及流程;三是鼓励更多城市和领域开展示范,以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规模化应用为基础,加快建立氢能在交通等领域碳减排核算方法体系。

3、打造低成本绿氢供应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亿华通董事长张国强也提出加快构建氢能产业生态的建议,具体建议包括三方面:一是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以规模带动产业提质降本;二是打造低成本绿氢保障,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突破产业发展政策瓶颈,推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

4、建立全国性绿氢交易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党委书记张庆生的关注点在于建立全国性绿氢交易平台,他建议国家加强对绿氢产业的顶层规划与政策扶持,包括税收优惠、绿氢装备国产化研发、绿氢技术自主化应用、以及建立国家级绿氢安全管理规定等。他同时提出鼓励绿氢基础设施建设和加氢站网络的建设,推动绿氢产业高质量发展。   

5、促进绿氢及绿氢化工产业发展

针对绿氢,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提出四大建议: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支持离网制氢项目申报,给予政策和税收补贴,并将其纳入绿色金融支持对象;明确绿氢在多领域的应用场景,明确氢化工的碳减排量,将非电领域的高碳排行业纳入碳减排;完善技术标准和体系建设,解决贸易壁垒问题,推动我国制氢装备技术成为全球标准;取消绿氢复合项目进入化工园区的限制,简化审批手续,出台安全管理规范,促进绿氢市场应用。

6、海洋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学科带头人郭建增着重于海洋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组建海洋氢能产业发展国家队,集中突破关键技术,抢占行业发展先机,以利于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解决海上可再生能源问题、应对国际绿色航运要求和提升氢能全产业链技术水平。

  • 聚焦核能核电

1、明确核能绿色低碳属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聚焦核能话题,认为核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开展核能综合利用,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的关键能源品种,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他建议在“双碳”配套相关政策体系制定和完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核能的绿色低碳属性,将核能全面纳入绿色低碳政策体系,率先向核电电力用户颁发绿色电力消费凭证、向核能发电企业颁发绿色电力证书,为核电提供绿色低碳属性的权威证明。同时,要通过国际合作,推动核能作为低碳能源消费的国际互认,帮助出口企业树立绿色形象以及应对碳关税提供支撑。

2、推动核电纳入绿色电力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表示,核电未被纳入我国绿色电力体系,成为唯一被排除在体系之外的非化石能源,其参与市场竞争面临挑战,进而影响核电低碳价值的有效发挥,这既不利于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核电行业的长远发展。他认为将核电纳入绿色电力体系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水电纳入绿证的政策实践也给核电纳入提供了有益借鉴。   

  • 地热能

加大深层地热开发利用

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可用于供暖制冷、发电、工业供热、种植养殖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马永生表示,相较于中深层地热资源,深层地热资源量更大、温度更高、资源禀赋更好、应用场景更广,但其开发利用还面临一些难点。

马永生呼吁我国应紧跟国际深层地热开发技术趋势,制定本国深层地热技术发展路线图,设立专项科研项目,攻关深层地热勘探、资源评价与高效开发难题,并建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他建议进行全面的国内外深层地热资源对比研究,部署全国性资源调查评价,建立权威数据库,为产业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同时,他呼吁将深层地热资源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强化顶层设计,引导与鼓励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规范化、标准化进程。


三、低碳技术与产业应用

海底碳封存亟待可操作性政策出台

中国海底二氧化碳封存产业尚处起步阶段,技术成熟度低、成本较高,但海域封存潜力巨大,被认为是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措施。全国政协委员、中海油董事长汪东进针对此提出了四项建议:

将海底二氧化碳封存视为碳中和战略重要组成部分,进行顶层设计和产业化推进,设立专项科研项目,选取合适区域进行大规模工程示范,并完善相关制度;根据海底二氧化碳封存发展阶段制定针对性激励政策,在2030年前重点支持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提供科研资金、项目补贴、绿色金融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充分利用海上油气开发的专业优势和现有资源,通过产业链协同降低成本,打造产业链链长单位;加快启动海底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选择渤海湾、珠江口和长三角等地作为重点区域,推动百万吨级别全产业链的海底二氧化碳封存项目实施,为我国碳捕集和碳封存产业化发展积累经验。

推动负碳纤维产业化发展

绿色纤维是一种源自生物质或可循环再生原料,生产过程低碳环保且废弃后可再生或无害的化学纤维,主要包括生物基化学纤维、可降解纤维和循环再利用聚酯纤维等低碳或零碳产品。全国人大代表、盛虹控股集团董事长缪汉根认为,负碳技术在碳治理进程中将扮演重要角色,“负碳”指吸收转化二氧化碳,负碳纤维,就是以二氧化碳为重要原料,生产出来的纤维。从技术上看,生产负碳纤维是可实现的。   

然而,负碳纤维产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挑战,如生产成本高昂、缺乏碳足迹认证体系以及市场和消费者对其认知有限等问题。为此,缪汉根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加大政策引导,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建立完整的碳足迹认证体系以提升负碳纤维的市场认可度;强化品牌建设,引导消费者理解和接受绿色消费,从而推动负碳纤维产业的发展。

设立国家钢铁低碳技术创新中心

我国作为钢铁大国,在全球低碳发展趋势下,钢铁行业面临着严峻的环保压力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低碳绿色转型刻不容缓且至关重要。全国人大代表、首钢集团领导人赵民革在2024年两会期间提出如下三点关键建议:

建立国家钢铁低碳技术创新中心,整合分散的研发资源,通过专项支持,推动绿色低碳、智能科技在钢铁行业的深入应用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强化自主研发能力,并推动低碳技术成果的实际应用和产业链共享。   

国家应出台一揽子政策,参考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涵盖产能调控、技术创新、财税金融、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持政策,以系统推进钢铁行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针对钢渣等固废资源利用率较低的问题,赵民革建议国家通过政策引导,促进跨行业协作,完善钢渣利用的质量评价体系和应用标准,加大在建材等领域的推广力度,大幅提高钢渣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助力循环经济的发展。

加快我国多种储能建设

今年新型储能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储能系统作为新能源利用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针对构建以抽水蓄能、新型储能为主,电动汽车等其他多种储能形式为辅的综合性储能系统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他认为,未来,储能所扮演的角色绝不能与现在进行简单类推类比,构建以抽水蓄能、新型储能为主,电动汽车等其他多种储能形式为辅的综合性储能系统,能为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形成有力支撑,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打造,推进低碳中国的建设进程。   

加快发展新型智慧供热

全国涉及清洁供热企业8350家,产业总产值9200亿元,从业人员达125万人,清洁供热产业正加速向新型智慧供热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热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既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但目前在推进新型智慧供热方面存在指导性文件缺失、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改造成本高、供热成本倒挂、智慧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九洲集团董事长李寅建议:建议国家出台新型智慧供热的政策指导和标准规范,将智慧供热纳入供热规划。国家层面应支持供热计量改造、优化煤热政策,地方层面则通过补贴、专项基金、专项债等形式减轻供热企业经济负担,并合理调整热价。同时,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支持REITs项目试点及引导对接资本市场,解决供热企业资金问题。鼓励供热企业运用先进的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供热系统智能化水平,加强行业监管,利用数字化平台监测关键数据,确保供热计量改革有效推进。


四、双碳人才培养与教育体系

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的专业人才,而当前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供给严重滞后于需求,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和质量不匹配等问题。

建立健全双碳人才培养体系

为解决这一紧迫需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从政策层面,要求政府加快制定双碳产业政策和细化标准,系统规划人才培养;教育领域应增设双碳相关专业,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强化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编写高质量教材,培育优秀师资;创新高校教育模式,对接产业需求,鼓励多元化教学和跨国、跨校合作培养;高校应建立碳中和生活实验室,建设绿色校园,推广低碳理念和节能技术;构建精准就业服务体系,鼓励职业院校、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优化企业用人机制,吸引更多双碳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也提出,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绿色可持续发展行业人才的培养、认证,并给予相应的职称补贴,让专业人才获得更高的认可和价值。

推动建设绿色交通装备国际性组织

绿色交通装备因其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等综合优势,不仅推动我国加快建设绿色交通运输体系,也成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高质量发展、践行绿色发展底色的硬件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冯江华建议组建“一带一路”绿色交通装备国际性组织,以深化对外合作并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他强调绿色交通装备对共建国家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依托中国科协,联合优势企业,建立合作平台。该组织旨在促进绿色交通装备科技合作,对接各国政策,推动标准互认,构建标准体系,举办高端论坛,并通过设立海外培训中心和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强化人才培养与科教交流,提升中国在全球绿色交通领域的影响力。


五、其他低碳转型建议

推动外卖产业走绿色低碳道路

外卖作为人们消费生活方式转变的产物,迅速崛起并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外卖行业的快速发展也给环境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为加强外卖环保化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极米科技董事长钟波处表示,提出以下四点建议:一是完善我国关于绿色外卖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处罚机制与责任主体,加强有效监管;二是对外卖包装进行约束与升级;三是加快建立起有效的外卖垃圾回收处理体系;四是加强教育和宣贯,强化消费者的环境责任感。

依托龙头企业打造全国性再生资源交易服务平台    

当前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标准体系不健全、产业扶持政策体系有待完善、行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对此,胡望明建议,要培育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打造全国性再生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推进交易服务平台应用。

优化调整铅蓄电池消费税

2016年,国家为了降低或限制铅蓄电池行业的高能耗、高污染,倡导节能环保、绿色发展,对铅蓄电池按4%税率征缴消费税。然而,随着铅蓄电池技术成熟及环境管理的规范,业内对有关消费税的征收产生了一定争议。全国人大代表、骆驼股份董事长刘长来建议,为了更好促进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建议优化调整铅蓄电池消费税政策,取消对铅蓄电池产品的消费税,同时,针对再生铅行业总体产能严重过剩的现象,建议工信部出台再生铅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碳中和示范区

全国人大代表、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苗伟提出,建议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碳中和示范区,具体措施包括加强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探索能源协同发展模式、建立统一碳排放核算口径、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定减排时间表和中长期碳排放目标等。

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 形成碳减排法律体系

对于控制、减少碳排放的法律法规还比较缺乏,法律体系尚未建立完善,对碳排放的监督、控制制度也尚未完善,对实现“双碳”目标的支持力度不大。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提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的议案,通过加快立法,将相对松散性、碎片化的规定归纳起来,形成碳减排法律体系。

以上哪些提案是大家最关心的呢? 

免责声明:罗戈网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图片、视频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核实后,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谢谢!
上一篇:云南村民卖空气赚了6.1万!来看看背后的致富经
下一篇:《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发布(附下载)
罗戈订阅
周报、半月报、免费月报
1元 2元 5元 10元

感谢您的打赏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相关文章

2024-11-14
2024-11-14
2024-11-14
2024-11-14
2024-11-13
2024-11-12
活动/直播 更多

【1116临沂、1123武汉】仓储管理实战·2024年全国线下训练营

  • 时间:2024-08-26 ~ 2024-10-27
  • 主办方:冯银川
  • 协办方:罗戈网

¥:1980.0元起

报告 更多

2024年10月物流行业月报-个人版

  • 作者:罗戈研究

¥:9.9元